九游会老哥网:辽宁:山海有情砥砺行 天辽地宁风云劲
九游会亚洲登录:
五载春华秋实,五载砥砺奋进。在“十四五”收官之际,辽宁省气象部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1项规划指标悉数达成,全国气象高水平发展排名从第19位强势跃升至第10位,更以“一圈一带两区”气象保障服务现代化试点全国优秀等次, 凸显出服务国家战略的辽宁高度。
这五年,是党建领航的五年。在中国气象局党组与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辽宁省气象部门以初心为舵,以创新为帆,以重点项目筑牢业务根基,将区域试点化为突破利刃,以攻坚克难的锐意和服务振兴的担当,辽宁气象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在辽天沃土上绘就出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图景。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辽宁省气象部门从始至终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辽天红云+辽天智云”双云驱动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红色引擎”。
“辽天红云”党建品牌自2020年创建以来,严格遵循“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三年覆盖、五年提升”的“1235”建设路径,构建起以“辽天红云”为核心的覆盖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党建品牌矩阵,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的前线,基层党组织都发挥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辽天智云”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构建覆盖观测、预报、服务的“1+3”智能化业务体系,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架起党建与业务深层次地融合的智能化桥梁。回首葫芦岛“8·20”强降水之夜,党员干部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镌刻在疾风骤雨中;科尔沁沙地南缘,防沙治沙智慧服务平台将沙尘预警、生态评估、产业赋能凝练成绿色服务链条;大型无人机探秘东北冷涡的科学技术创新被央视报道……党建与业务的双螺旋结构,在一次次融合前进中迸发出1加1大于2的聚变能量。2023年,辽宁省气象局党建工作高质量评估考核在全国气象部门排名第1,2024年排名第2,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列。
辽宁省气象局还实施党建“十个一”工程和气象文化“1234”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建好工作台账、做强党建品牌、建强活动阵地、办好党建讲堂,实现问题整改、党性体检等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建设读书吧、科普馆、局史馆、党员活动室等文化阵地,打造党建文化、气象文化、廉洁文化、地域文化“四廊”,使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
2023年,1家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文明岗”,1个团队入选第一批全国气象行业示范性劳模和专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展现了辽宁气象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新增6家全国文明单位,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创建率从47%跃升至70%,形成了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良好政治生态。
发展之基,重在项目。辽宁省气象部门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21项指标全部达成,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等13项重点工程,建成东北地区首部S波段精细化双偏振天气雷达,地面观测站网间距从11.1公里缩小至9.3公里,雷达观测覆盖率从48%提升至62%,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立体观测网日益完善。
特别是2023年增发国债气象项目的实施,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跃升按下“快进键”。
“在葫芦岛‘8·20’强降水应对过程中,建昌县提前102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其中雷达回波外推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省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中心首席预报员程攀道出了项目建设的实用价值——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推进增发国债气象项目。
2024年汛期,辽宁出现18轮强降水,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和人工智能雷达回波外推预报系统等发挥巨大作用。在7月23日至28日特强区域性暴雨和葫芦岛“8·20”强降水应对中,精准的山洪与中小河流预警,为丹东、葫芦岛的8万人打通了转移避险的生命通道。此外,葫芦岛市272套智能灾害预警广播系统,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破解了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依托国债项目建成的综合观测气象支撑保障等8套软件系统、16套交通气象观测站及8套软硬件一体机,使辽宁智能数字预报产品预报时效延长至15天,空间分辨率精细至1公里,强对流预警效率增加1.5倍;高速公路气象站间距从137.8公里缩短至91.9公里;森林火情监测精度达10米,火点识别率超85%。城市安全运作气象保障系统新增的5套预报预警服务模型和15种气象服务产品,以及依托国债项目研发的能源气象服务保障系统,让城市安全与能源气象系统自动化率突破90%。
“该系统及时发布重大天气过程提醒,让我们研判高影响天气,提高了油田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高级主管陈崇斌评价说。
“十四五”期间,项目建设的“硬投入”已经转化为守护辽沈大地的“软实力”。2024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平均提前时间从16分钟提升至40分钟。
服务国家战略,彰显辽宁作为。“十四五”期间,辽宁气象部门以‘一圈一带两区’气象保障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国先行试点为契机,打造气象高水平发展的主战场和试验田,探索出以“价值链判断”思维为核心,机制、供需、业务“三咬合”,改革创新、评估引导、多方协同“三聚力”的“133”经验模式,形成基层预警能力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贡献定量评价、部门协同“小切口”推动发展模式三项特色成果。这不仅驱动了辽宁气象跨越式发展,更为全国气象部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辽宁经验”。
图为辽宁省气象部门开展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厘定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贡献率 摄影:苏贵岭
“133”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化政治引领,以“价值链”思维贯穿始终,将“应该做”放在“能否做”之前、“主动做”放在“要求做”之前、“做最好”放在“做完了”之前的工作理念,内化为辽宁气象工作者的行动自觉,凝聚成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聚焦区域协调发展需求,通过“三咬合”提升协同联动效能,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以“三聚力”增强发展动能。
在“机制咬合”上,辽宁省气象部门推动气象服务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考核指标,建立“1+27”应急保障预案体系,极端天气“五停”机制纳入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有效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供需咬合”方面,辽宁省气象部门针对不一样区域特点精准施策:在沈阳都市圈,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深度融入城市数字大脑;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客运航线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和国家级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在辽西先导区,农业全产业链气象服务中心提供从种植到仓储的全流程服务;在辽东绿色经济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助力“土特产”附加值提升15%以上。在“业务咬合”上,辽宁省气象部门树立“观测即服务”理念,通过流程再造强化观测、预报、服务各环节的互动联动、“咬合式”发展。
试点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机制创新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效益。通过“三咬合”机制,辽宁省气象部门将气象服务嵌入地方发展大局,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贡献定量评价,厘定农业气象服务8%的亩增产贡献率。在多方协同“小切口”推动发展模式下,省发改委、财政厅大力支持气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省教育厅扩大气象专业招生规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优化岗位设置,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打造14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东北亚科技交流平台升级以及风云卫星数据四维变分同化等核心技术攻关,为辽宁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力。
潮涌辽河岸,风劲帆正扬。当“十四五”的篇章缓缓合卷,新征程的号角已吹响,辽宁气象工作者将坚守“辽河流域永久安宁”的初心,以挺立潮头的担当,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继续书写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沈阳市气象局坚持以辽宁气象高水平发展先行试点示范市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沈阳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落实,服务保障沈阳全面振兴,成效显著。
沈阳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年多发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
沈阳市气象局依托1个“超级气象站”和4部X波段天气雷达,打造协同高效的综合立体气象监测网,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各类气象监测站348个,由气象卫星、气溶胶激光观测仪、微波辐射计、毫米波测云仪、GNSS/MET水汽监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等构成的垂直气象监测网日益完善,1部S波段双偏振雷达、4部X波段天气雷达,实现城区分钟级协同组网监测,为建立精细化预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明显提升了对暴雨、暴雪、龙卷、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面对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沈阳市气象局一直在优化升级大城市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强降水、雷电、冰雹、大风、龙卷等天气的智能预警,明显提高了短临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精细化短临预报系统,应用雷达外推、模式融合等手段,研发未来6小时雨量、温度、湿度、风力四要素网格预报产品,其时空分辨率可达6分钟和1公里;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联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开展台风、暴雨、雷雨大风3类高级别预警信号“闪信”业务,快速直达800多名乡镇和街道及以上防灾减灾责任人,让气象预警“使命必达”。
沈阳是辽宁省最大的蔬菜和西瓜种植基地。为了守护好辽宁百姓的“菜篮子”,沈阳市气象局应用高分卫星数据,并结合设施农业分布图,制作低温灾害预警、棚内低温预报图,精细化靶向服务设施农业生产。
“2024年冬天的那两次降温,我在预报图里看到家里大棚区域最低温度会达到多少,提前给大棚加盖了棉被,蔬菜一点都没受冻,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太精细了!”沈阳新民市柳河沟镇的农户吕长宏说。
近年来,沈阳全力发展冰雪旅游经济。市气象局联合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实地调研雪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构建了“造雪-运营”全链条气象服务,建设冰雪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发景区冰雪旅游指数预报,为雪场造雪提供精细化气象信息,逐步推进冰雪气象服务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在气象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沈阳市气象局将快速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贡献气象力量。
五年来,大连气象部门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海洋经济、城市安全三大核心,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重要抓手,将“气象智慧”融入城市安全、农业、生态、电力、交通、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百姓生活,为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气象动能”。
坐拥2211公里海岸线°黄金海洋牧场,大连的海洋渔业是特色支柱产业。2024年6月,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在大连落户,标志着大连海洋气象服务迈入“专业化、精细化”新阶段。
围绕“丰盈蓝色粮仓”,大连气象部门搭建海洋牧场气象水文观测网,实现数据信息“随时查、掌上查”;初步建立渤海、黄海北部分辨率为1公里的网格化海洋天气预报业务,开展基于海洋牧场作业单元的分海区精细化预报;发展针对港口、航线、锚地、海岛、临港工业区、渔业养殖区等不同功能区的气象影响预报;深化与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合作,搭建海洋气象服务交流平台,建立海洋牧场气象服务指标集,制作不同海产品、不同阶段的高温风险提醒等产品,通过海洋牧场气象“直通式”服务群等渠道,助力海洋渔业减损增收。
大连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瓦房店苹果、金州樱桃、庄河蓝莓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唱响神州,是农户增收的“金名片”。大连气象部门把“服务站”建在田间地头,推出“一产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开发“大连农业气象”小程序,实时推送温度、降水、光照等关键数据,针对果树开花、挂果、采收等关键期,发布霜冻、高温、暴雨等专项预警;组织气象技术员通过“农户直通式服务群”在线答疑,指导农户调整种植节奏,为当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贡献气象智慧。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素有“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之名,城市运行安全特别的重要。重大活动保障方面,针对核心区域的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提升至“百米级、分钟级”,为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提供气象支撑。在旅游方面,大连气象部门推出海上旅游适宜度指数、网红打卡地专项预报,联合文旅部门发布灾害防范通知,将防雷安全纳入行业检查。在重点行业监督管理方面,大连气象部门实现危化企业防雷检测全覆盖,完成136个乡镇(街道)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
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背后,离不开观测网络的日益完善。数据见证能力跃升——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重点区域实现百米级,暴雨预警提前量达54分钟,强对流预警提前68分钟,灾害性天气预警总体准确率87.5%,均居全国前列;建成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监测体系,自动气象站数量增至297个,实现乡镇街道四要素以上自动站全覆盖;新建X波段天气雷达5部、风廓线部、GNSS/MET水汽观测站3部,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监测覆盖率由20%提升至50%,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分钟级追踪。
未来,大连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入落实《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纲要(2022—2035年)》,让“气象智慧”更贴近民生、更赋能产业,为大连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保驾护航。
“十四五”以来,营口市气象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以科学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双链融合”为引擎,以业务链条“咬合式”协同为支撑,交出了气象高水平发展“营口答卷”。政府实绩考核连续4年获“好”等次,2024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指数较2022年跃升10.18%,圆满完成全省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试点任务,推动营口获批全国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试点市。
2022年市政府召开气象灾害防御会议,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2024年11月,《营口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2025年汛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依据气象预警6次启动全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前转移8076人次,实现“零伤亡”;智慧气象防汛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保障调蓄水量0.22亿立方米,下游洪峰削减率83%,救灾物资调运效率提升50%……营口正以“气象精度”守护“生命安全”。
走进黑土地,在高标准农田里,气象实景观测站化作“田间哨兵”,春耕、夏种、秋收直通式服务直达4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企业,助力粮食产量连续6年丰收。在果园中,覆盖大红袍李子生育全周期的精细化服务,助力周家镇实现李子年产值5000多万元;在辽宁葡萄科技小院、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园区里,《葡萄生产精细化气象服务手册》成为果农“致富宝典”,胜台村11户种植户年收入破百万元;在沿海养殖区,全省首个对虾养殖气象指数保险落地,50亩虾塘获25万元风险保障,年经济效益超300万元,8000公顷“蓝色粮仓”有了气象护航。
打开手机,“营口掌上智慧气象”小程序将大风、能见度等10余类数据实时显示,气象服务一键直达各行业用户。与公安、交通运输、供电等20家单位共建交通、电力气象预警中心;与7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金融气象“营口样板”;与海事局、发改委、营口港形成党建大联盟服务“北粮南运”大通道,年均发布预警信息3万余条,精准预警助力近千艘粮食运输船安全避险;2024年10月,提前1小时研判港区强对流天气,港口随即暂停高空作业,避免了灾害损失;面向物流产业,搭建“直通式”平台,服务市场主体3.6万家,“气象+产业”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百年港城,百年气象。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珍贵档案特藏室建成开放,档案实现“数字重生”。旧址晋升省级文保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均开展党建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余场。原创100余部科普视频、84项研学课程、12种IP形象文创产品圈粉无数,成功入选辽宁省中小学生精品研学路线和城市冬季旅游线万人次,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从田间地头到万吨巨轮,从百年气象站到数字港口,营口气象以“小切口”撬动“大场景”,以“精服务”赋能“高质量”。面向未来,营口市气象部门将持续放大全国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试点市效应,奋力书写“气象+”赋能防灾减灾、产业振兴的崭新篇章。
“十四五”以来,辽阳市气象局充分的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生活富裕、维护生态良好等方面成效显著,推动辽阳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
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态势,辽阳市气象局持续强化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着力提升监测精密能力。
建成X波段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数量增至139个,织就覆盖辽阳全域、要素齐备、自动精密的气象观测系统。2022年,弓长岭区气象局成立,弓长岭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完成,填补了辽阳山地丘陵区域无气象机构和多要素气象观测设备的空白。辽阳市气象局还与文圣区政府签署协议,成立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立健全气象水利监测数据共享机制。
在7月29日特大暴雨过程中,市气象局依托完善的监测体系,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落实“叫应”机制,精准转移涉险人口1078人。
辽阳市气象局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赋能农业、金融、能源等领域过程中,探索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
聚焦“气象×金融”服务,编制辽阳地区六大类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和品质等级气象指标,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构建“评估+气候贷+保险+防控”全流程服务体系。
气象部门针对企业组织气候适应能力与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辅导其提升气象灾害防范水平,银行则为通过评估的公司可以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和快速审批通道。凭借“评估+服务”模式,助推200万元企业“气候贷”成功落地,解决了企业“靠天吃饭”的经营风险与的难题。
聚焦能源保供,建成全省首家地市级电力预警中心,研发基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辽阳电力负荷预测系统,为电力调度提供技术加持。
近年来,辽阳市气象局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成立辽宁省不老莓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中心,助力不老莓企业成功创建“辽宁优品”品牌,产值增长17%,带动增收近2000万元。
辽阳县黄精种植培养面积达2000余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然而,气象条件对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影响显著,辽阳市气象局以科技为核心,联合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等6家单位,成立黄精气象科技小院,通过布设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降水、风向等关键数据,构建起覆盖黄精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体系,助力农户增收近30万元,让气象资源转化为农事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
“十四五”以来,葫芦岛市气象局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赋能为核心,全面构建起“智能感知、精准预报、智慧服务、高效联动”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写下“葫芦岛篇章”。
1月1日,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高速天线雷达在葫芦岛投入业务运行。该雷达站址位于建昌县白狼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具备最小径向分辨率为62.5米和460公里超远距离探测能力,探测范围覆盖辽西沿海及周边区域,有效填补探测盲区;可实现每3分钟一次体扫观测,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得以提升至“分钟级、公里级”,为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灾害“测得到”,预警“发得出”。葫芦岛市气象局打造“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与“防汛救灾综合指挥平台”,打出“智能预报+精准靶向发布+多重‘叫应’”的组合拳。平台基于实况与预报融合数据,将暴雨预警精度细化至村(社区)一级,实现分区域、分时段的灾害风险靶向管控。“智能叫应”功能可在险情来临前,实现每分钟自动呼叫3000余名防汛责任人,并确保10分钟内通过系统电话“二次‘叫应’未响应者”,真正的完成预警信息“叫得醒、叫得应”。在2024年“8·20”极端暴雨服务过程中,该系统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不仅服务于防灾减灾,也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依托该平台,葫芦岛建成电力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支撑电网安全运作;构建闭环式海参养殖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主动融入金融、保险等行业领域,持续释放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目前,该平台已推广至辽宁、河北、黑龙江3省10个地市。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的深层次地融合,葫芦岛将持续为保障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助力全面振兴注入气象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 全国首个超声雪深主动监测站在平山建成
下一篇: 少女前哨乳液狂飙图x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