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新绘就气象新画卷_案例分析_九游会老哥网 - 九游会亚洲登录 - 九游会ag永久网址
九游会老哥网

九游会老哥网:科学技术创新绘就气象新画卷

九游会亚洲登录:

  “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深圳市气象部门扎根特区创新热土,充分的发挥本土科技产业集聚优势,构建开放多元的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聚焦综合观测、资料同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预警靶向发布等方面深耕细作,全力推动深圳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一幅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底色的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为超大城市精准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气象动能。

  在199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建设两部S波段天气雷达、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7部风廓线个陆地站等观测基础设施,天气观测网时空分辨率达到1分钟和2.8公里。为更好地监测海上天气系统,深圳市气象局与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建设18个海上石油平台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范围从陆地向海域扩大380公里。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以一站7址为城市构建了涵盖天气、气候、海洋、生态、天文等在内的感知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气候观象台之一。

  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深圳气象部门持续提升监测效能,不断研发适应任何场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立足重大活动的精细化气象保障需求,依托智能杆等社会观测资源,在福田、前海等重点区域形成两个百米级精密监测示范区。深圳全面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的现场数据采集器、通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使观测设备可自动切换合适的观测模式,实现因天而动的智能化秒级观测,譬如,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可切换为每秒采集一次风数据,帮助预报员更准确地了解强天气的特性。同时,在石岩综合观测基地,当地利用356米气象梯度观测塔与廓线观测设备组成垂直观测体系,获批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气象保障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今年8月26日晚,深圳市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1.2万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深圳气象部门用科技之力护航璀璨夜空。正如文旅部门和无人机表演团队写给气象部门的感谢信中提到的那样:“面对台风‘玲玲’等复杂天气,你们创新融合传统观测与低空激光雷达组网技术,为节目编排、无人机起降和观众组织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撑,以精准预报为我们守住综合彩排演练以及表演的窗口期。”

  2019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政府联合发起,由广东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市气象局共同举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预警中心”),作为国省市联合举办的首个气象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该中心在建立之初就承担数值预报国省统筹研发重点任务——资料同化技术攻关。面对这块“硬骨头”,预警中心成立“博士党支部”,把党旗插在科技攻关一线,引导党员干部聚焦科学技术创新“主战场”,成功研发国内首个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MOTOR-DA),并于2023年4月投入业务试运行。

  2025年汛期,MOTOR-DA对接驱动的国产华南500米分辨率数值模式投入试用,稳定提供逐小时同化预报及0—6小时逐15分钟预报,为水务、能源和低空经济等重点场景提供支撑。

  在深圳举办的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上,深圳市气象局携手哈工大(深圳)、华为云分别发布“智瞳”和“智霁2.0”两项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技术,为全民早期预警深圳模式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中,“智霁2.0”是首个业务应用的人工智能区域集合预报模型,减少了单一预报模型的误差;创新应用区域迁移嵌套联合技术方案,提升降水预报效果;增加模型运行频次,提升区域模型业务运行效率。“智瞳”则是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联创团队“七年磨一剑”持续研发强降水智能临近预报技术,可提供基于位置的分钟级降水预报服务,其强降水临近预报能力已超过传统短临预报,有效预报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3小时。

  突发灾害瞬息万变,预警信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全覆盖千万市民,是摆在预警预报业务一线的一道难题。深圳气象部门搭建了“靶向准、速度快、覆盖全、联动广”的深圳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体系,其中,作为“兜底式发布”的全网预警短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预警传播途径。基于微区域网格智能分析、大数据分析和电子围栏等技术,气象部门联合通信运营商研发靶向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创新触发式、递进式等精准靶向发布模式,可在1.5小时覆盖在深及来深漫游的2400多万名用户,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预警信息全覆盖。

  随着城市快速的提升,“气象+”走入各行各业。面对慢慢的升高的个性化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深圳智慧气象服务中台应运而生。它依托国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深圳端后台,打通服务应用前台,直达服务用户前端,实现服务产品集约快速加工、服务渠道集中安全供给、共性业务能力沉淀复用等核心功能。目前,智慧气象服务中台开发了图层式、插件式、文字式、网页式、文件式、数据式等六大类共计325个产品接口,为市委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局、政数局等73家单位提供服务,每年提供调用服务约38亿次。

  当气象数据“邂逅”城市数字底座,城市精细化治理迎来新范式。深圳市气象局开发基于CIM平台(城市三维空间信息平台)的气象场景应用,将全市4232个气象格点数据与CIM平台网格数据相融合,建成城市内涝风险场景应用。在数字孪生城市里,一场马上就要来临的暴雨不再仅是天气预报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化身为在虚拟空间中提前预演、量化评估的动态场景,这也标志着气象服务正式迈入与城市空间深度交互的时代。

  乘时代之风,聚千帆之势。深圳气象科学技术创新传承特区精神,形成“3+3+N”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即以预警中心、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创新实体为核心,联合共建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技术探讨研究试验基地等3个创新共同体,凝聚华为、深智城、南科大、鹏城实验室等N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政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创新生态。五年来,新增“十四五”获批立项各类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等9项、市科技计划15项、气象行业内科研项目28项。

  在深圳气象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深圳市气象局按照国省气象部门的整体部署,把好创新方向盘,站在气象行业发展和气象业务服务角度,发现技术瓶颈,确立区域科学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优化科研布局,明确联合攻关的目标任务、激励制度等。3个创新实体和3个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共享平台,整合对接各方碎片化的科学技术创新资源,以实现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突破的钥匙。“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气象局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筹)等联合探索城市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与中山大学共同建设广东省“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创新实验区”的“智慧大气”拔尖培养基地,通过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人才资源的聚集,碰撞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火花,引进培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特聘专家1名,深圳市领军人才3名,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两名,广东省气象局杰出人才1名、青年英才3名,博士27名。

  深圳市气象局基于城市三维空间信息平台开发的气象场景应用。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十五五”的新起点马上就要来临,深圳气象部门将按照国省一盘棋部署,绘蓝图、定目标、明方向,锚定超大城市气象安全韧性、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气象业务、气象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等三大攻坚任务,明确科技引领和支撑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全链条梳理“十五五”时期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壁垒、补齐短板、啃“硬骨头”,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中展现深圳新作为。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